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文化资本下乡的巨大潜力

2018-01-01 王军 文化产业评论

第1854期文化产业评论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清晰划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乡村振兴,文化同行,既是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的现实需要,更是新时代文化所担当的使命呼唤,同时也是我们迎接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选择。但,如何才能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作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资本下乡应聚焦“乡村文化旅游、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创意设计、农村建设用地以及企业家精神”五个领域发力,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助推作用,促进生态文化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优势叠加。



作者:王军,文化产业评论特约作者,微信号:13700939271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邹银娣

 

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清晰划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列入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八项”重点工作,再到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全面部署,进一步彰显民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三农”工作中统领作用。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不可或缺重要支撑,如何激活“资本下乡”通道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


农村原始文化产业要素亟待激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等阶段。80年代初,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尽管农业生产力上去,但农民的收益仅止于自给自足。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由于农村经济模式制约,偏远地区仍是农户为基本单位经济形态,没有真正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规模化发展的市场运行模式。

 

以文化产业为例。这其中最直接的制约因素是,农村原始文化产业要素没有有效地从生产要素中被充分激活。因为过去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是传统的家庭式运营模式,缺乏政府主导或市场引导,加之受资本不足的影响,一直处于市场经济的边缘,其产业链条也仅局限于农业化背景下的增收项目,无法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

 

农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已成为文化与旅游产业重点挖掘与开发的重要资源,并在不少地区形成了集聚发展的态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看到,与蓬勃发展的城市文化产业相比,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水平较低,与农村拥有的丰富传统文化资源极不相称。

 

(一)生产要素唤醒不够。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不断增多,有依靠土地致富梦想的庄稼人越来越少,农村大量的土地、荒山、宅基地、集体资产等生产生活资源被闲置,基本上成了“死”资源、“死”资产。尽管在政府引导下,各地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要素的唤醒率还比较低。

 

(二)文化资源开发不够。


乡村潜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工程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但从当前情况看,不少地方没有从本地的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模式单一,趋同现象严重;有的地方过分追求商业化,采取“拿来主义”,生搬硬套,本土文化遭到冲击;有的地方开发思路混乱,重“量”轻“质”,特别是在文化内涵和特色文化外化方面精品意识不强。

 

(三)产业项目深度不够。


乡村文化产业最大优势在于其融合性,由于受到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文化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如特色古村镇、特色生态农庄、特色乡村民宿等模式基本还处于最基本的观光层次,给游客设计的集趣味 42 35052 42 14985 0 0 4426 0 0:00:07 0:00:03 0:00:04 4425、文化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认可度不高,由此导致了一些乡村旅游产品“先热后冷”。

 

(四)资本进入动力不够。


目前,除了实力派企业外,社会文化资本进入乡村文化产业主要借势国家扶贫的政策,或者说是搭乘了扶贫的顺风车,但这不是长远发展之际。因为,乡村文化资源与城市相比较不具有绝对优越性,投资人一般会保持谨慎态度。所以,未来要吸引文化资本下乡,必须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动力,需要有效打通融资路径闭塞。

 

(五)发展规划协同不够。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以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目标,但不能把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成没有农业、农民特色的独立业态。必须把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与当地农村文化资源开发规划有机结合。在政策层面、基础设施、资金、时序、人员、效益等等方面统筹推进,确保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所以,只有充分挖掘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建设有文化、有内涵、有情趣的服务项目,使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功能交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空间。



文化资本下乡农业农村大有作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据此,有专家分析认为:“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与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相得益彰。从目前现状看,资本从农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迎合了城市化建设的政策需求,但资本由城市流向农村的制度还不健全,政策性障碍多难度大。乡村之所以落后,主要就是因为城市资本“下不去”,所以要增加制度性供给,目的就是让资本能流动到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它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所以说,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生态文明的指南,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家园,都是“资本下乡”所要破题的现实需求。

 

但面对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天地,很多投资者守着“聚宝盆”往往无从下手。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人的观念还没有从城市文化产业产业圈的优越感中跳出来,认为农村的“土玩意儿”己退出时代,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需求。其实,恰恰相反:随着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和文化消费触角延伸,未来最大的文化和旅游市场肯定在乡村。

 

为此,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资本下乡应该融入乡村文化发展战略,聚焦“五个领域”发力,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助推作用,促进生态文化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优势叠加。

 

(一)乡村文化旅游融合仍是资本重点。


乡村文化旅游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有相当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成为城镇居民假日休闲的重要领域,成为国内旅游的基础性产品,也发展到急需转型升级的平台期。因此,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旅游奖励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文化资本下乡必将迎来新的机遇期和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乡村文化旅游也将从“景点游”向“全域游”过渡,从“末端游“向”首选地“转型。

 

(二)田园综合体将打开更大资本空间。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并在河北、江西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且取得了“样板式”的成果。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走七个之路”,其中一个就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可以预见,2018年田园综合体将成为继特色小镇之后,县域经济的又一投资新蓝海。就县域而言,发展田园综合亟需解决要素投入问题,文化资本下乡或恰逢其时。

 

(三)现代农业创意设计领域值得期许。


与种植、养殖的传统概念不同,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元化体系,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等项目融合发展,离开文化资本支持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文化资本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尝试。如在上海市郊每个区县都出现了数十个大小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很大程度上都是文化企业资本下乡的功劳。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三农”资源的尝试挖掘、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农村建设用地将释放出极大红利。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强调,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此举,作为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改革的重要措施,必将给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入巨大动力。就像当年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土地可用一样,农民发展新业态,同样也需要土地。所以说,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下乡“之日,一定会是各种社会资本下乡之时。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呼唤企业家精神。


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时,几乎用了同一段文字:“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在全国脱贫攻坚队伍中,企业和企业家的身影无处不在。如,投入100亿元到探索“互联网+脱贫”新模式的阿里巴巴,探索精准扶贫创新模式的京东农村金融等等,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企业家的社会担当。为此,笔者认为,企业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将会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引领者,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中,彰显资本的核心价值。

 

纵观全国,农村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局面,主要为民营自主投资、集体投资、政府主导投资、工商资本投资、金融资本支持和合作经营等六种形式。这六种投资模式主要与当地农村文化产业形态、地区特色密切相关。其中,民营自主投资领域广泛,在整个农村文化产业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随着的资本下乡这个趋势将得以全面逆转,而文化资本进入乡村和农业的投资领域也将越来越宽泛。

 


结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文化同行,既是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的现实需要,更是新时代文化所担当的使命呼唤,同时也是我们迎接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选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所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2018年的日历已经打开新的一页,让我们沿着中央明确的乡村振兴战略时间表阔步前进,以豪迈的激情去拥抱那片充满希望与诗意的田野和村庄吧!!奔跑吧,所有志向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兴盛的企业家们!!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购买笔记本,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